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资源配置机制与策略研究(5)

来源:人才资源开发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7-1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四)建立农村职业结构动态跟踪机制 围绕职业结构变迁,定期搜集整理近年来全国各类统计年鉴、人口普查和各类调查中有关农村职业结构的数据,建

(四)建立农村职业结构动态跟踪机制

围绕职业结构变迁,定期搜集整理近年来全国各类统计年鉴、人口普查和各类调查中有关农村职业结构的数据,建立农村职业结构变动基础信息数据库。利用大数据技术研究农村产业结构变动、相关制度变迁、劳动力素质变化对农村职业结构的影响,分析与预测农村产业结构变化、职业变动趋势、人口迁移规律,定期发布农村职业结构变动趋势报告。创建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职业结构变迁仿真模拟平台,针对农村不同职业群体的特点,借助实时的满意度追踪、个性化需求分析与供需平衡状态分析、劳动力发展环境监测等,建立农村劳动力职业结构演化的仿真模型,对接不同职业群体发展需求,服务劳动力开发配置。

(五)探索农村急需紧缺人才动态监测机制

根据农村产业和社会发展需求,制定农村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依据国家标准职业分类和我国乡村振兴实际,完善乡村振兴人才资源统计制度。建立健全城市人才数据库、乡村人才数据库和乡村振兴重点领域专家数据库。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兼顾农村、政府、企业等多方需求的农村人才信息开发云平台。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搭建乡村人才需求预测预警仿真模拟平台,动态反映人才需求与紧缺状况。创新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服务模式,形成并完善分行业、分专业、分职业的多层级农村人才资源供需对接平台。建立乡村人才供求市场化调节机制,依据农村产业发展调整人才引育方向和重点。

(黄 梅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就业创业与政策评价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

[1][14]韩俊. 乡村振兴战略不是要否定城镇化[EB/OL]. (2018-02-26) 0226/.shtml .

[2]郭宇强.中国职业结构变迁研究[M].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3]张馨.基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变迁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1):252-254.

[4]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 2000 —2005年:我国职业结构和社会阶层结构变迁[J]. 统计研究, 2018(2):41-47.

[5]谢磊.宁波市职业结构变迁特征及趋势分析[J].三江论坛,2016(3):37-40.

[6]韩长赋.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人才支撑[EB/OL].(2013-11-18) .shtml.

[7]农业部.“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EB/OL].(2018-01-05) /zwllm/ghjh//t2017 0122_.htm.

[8]陈磊.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EB/OL].(2018-07-24)

[9]习近平.九字定义新型职业农民[EB/OL].(2017-04-13) MlqIKZqG Y.shtml.

[10]刘杰.新型职业农民,怎么培育怎样成长[N].光明日报,2019-02-12.

[11]张雅光.新时代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人才,2018(11):48-50.

[12]董鑫,李岩,邹春霞.京津冀发展要保持合理职业结构[N].北京青年报,2017-12-21.

[13]张杰.把握好政府和市场关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EB/OL].(2018-04-03) 8/0403/c4.html.

[15]谢玉梅.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N].光明日报, 2018-03-21.

[16][18]郭晓鸣.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选择与突破重点[J].中国乡村发现,2018(1):90-95.

[17]海皮.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解读及建言[EB/OL]. (2017-12-06) .

一、引言“农村”的本意是从事农业的农民集中居住的地方。[1]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已不再是农村区域唯一产业。按照乡村振兴战略中有关“产业兴旺”的要求,以及“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决策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实现农业现代化,还要推进农村现代化。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不但要大力发展农业,还必须发展其他产业并且达到现代化水平。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这就需要不断强化劳动力尤其是人才资源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支撑保障作用。但从农村劳动力职业结构来看,由于一定目标和资源的约束,农村现有劳动力的职业配置状况很难满足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必须提升农村劳动力尤其是人才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因此,本文在系统分析农村劳动力职业结构演化特征和未来走势的基础上,构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人才资源合理化配置机制,提升农村人才引进与培养的靶向性和精准性,这对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二、农村职业结构变迁的特征与走势(一)农村职业结构变迁的基本特征职业结构反映了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职业配置状况,其间接反映了产业发展、技术进步等对劳动力职业分布的影响。[2]回望历史,我国农村的产业结构经历了从单一的产业结构到产业结构丰富化再到产业结构深化三个重要阶段,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3]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变迁,劳动力的职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版)》(以下简称《大典》)的规定,“职业”是指从业人员为获取主要生活来源而从事的社会工作类别,并强调,职业须同时具备以下5 个基本特征,即目的性、社会性、稳定性、规范性、群体性。按照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就业人员的职业构成主要包括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商业和服务业人员、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和其他7 类,与《大典》中的8个大类(除军人外)基本吻合。本文所述的职业结构,就是指就业人员在上述7 类职业中分布的比例关系。1.职业结构中的职业配比未呈现高级化职业结构变迁具有一定规律性,是一个不以社会成员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变迁过程,[4]农村职业结构变迁也不例外。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我国城镇和农村的社会分工也要不断优化调整。据统计,2017年我国就业人员总数为77 640 万人,较2008年增长了2 076 万人,累计增长2.7%;而乡村就业人员人数在减少,2017年为35 178 万人,较2008年减少了8 283万人,累计下降19.1%(见图1)。从2015—2017年乡村职业结构变化趋势看,除了商业服务业人员、生产和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的占比有所提高外,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及有关人员等的占比则有不同幅度的降低。特别是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下降明显,其占比从2015年的12.2%下降到2017年的3.3%,下降了近9 个百分点(见表1)。由此可见,我国乡村职业结构的变迁仍未呈现出高级化趋势。图1 2008—2017年我国城乡就业人员数量变化情况资料来源: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职业结构中的产业分布逐步趋向合理化所谓职业结构合理化,是指劳动力数量与比例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主要指各职业分布的劳动力与产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5]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比例由2015年 的28.3 ∶29.3 ∶42.4 转 变 为2017年 的27.0 ∶28.1∶44.9,就业人员在三次产业中的布局日趋优化。从农村就业人员职业结构看,商业、服务业人员所占的比例从2015年的4.8%提升到2017年的18.4%,涉及第三产业的职业配置比例大幅提升;而涉及农业的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所占的比例从2015年的54.7%下降到2017年的51.7%(2016年的比例略低于2017年),涉及第一产业的职业配置比例大幅降低(见表1),这一趋势与全国就业人员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走势大致相同。3.职业结构中的学历水平日益凸显低层次化当前,我国农村职业结构变迁很大程度上仍是由经济发展的力量自发推动的,职业结构内的劳动力素质跟农村人口结构相关,总体上仍处于低层次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农村职业结构优化的硬约束。据测算,截至2017年年底,乡村就业人员中未上过学者、小学、初中、高中、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等的占比分别为4.5%、30.8%、49.9%、8.8%、2.7%、0.5%、2.1%、0.7%、0.0%。与2015年相比,大学专科及以上(含高等职业教育)占比下降了10 个百分点(见表2)。以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结构为例,2015—2017年大学专科及以上(含高等职业教育)学历人员占比从49.5%下降为23.8%。2016年,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比高达91.7%。由此可见,在农村劳动力减少的过程中,农村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增长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不同步的,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和素质没有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表1 2015—2017年我国乡村就业人员职业结构变化情况注:有关农村的数据是根据相关统计年鉴中有关全国和城市数据所进行的大致推算。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编,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2017,2018.?表2 2015—2017年我国乡村就业人员按职业的受教育程度构成注:有关农村的数据是根据相关统计年鉴中有关全国和城市数据所进行的大致推算。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编.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2017,2018.?(二)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职业结构变迁基本走势判断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足够的劳动力予以支撑,这将对当前我国相对落后的农村职业结构带来很大冲击。1.农村职业结构加快高级化进程如前所述,2015—2017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只有商业、服务业人员以及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和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的占比逐年有所提高,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等其他职业的占比则都有不同程度下降。但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看,未来农村对单位负责人(如私营企业主、公共文化单位负责人、基础教育机构校长等)、专业技术人员(农林牧渔业专业技术人员、乡村基础教育专业技术人员、公共文化专业技术人员、乡村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乡村社会治理专业技术人员等)等职业将产生非常旺盛的需求。此外,近年来,农村商业、服务业人员的占比虽有所提高,但从内部结构来看,从事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人数非常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职业结构优化进程。由此可见,仅凭农村现有人口推动职业结构步入高级化阶段的难度非常大,必须在全国范围内配置适宜的劳动力资源。2.农村职业结构日益趋向合理化从总体来看,乡村职业结构调整仍然滞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各职业从业人员数量、质量和增长速度与农村产业结构的匹配程度有待提高。这种不合理职业结构将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产生制约效应。按照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的要求,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势在必行,与之对应的职业结构也必然发生调整,朝着产业布局合理化方向变迁:农村第一产业的就业比例仍将保持低速下降趋势;以农产品生产加工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就业比例从短期的小幅度上升必然过渡到大幅度提升;第三产业的就业比例将出现大幅度上升的态势。也就是说,农村职业结构必须要满足农村相关产业发展的需要。当然,我国农村产业格局和职业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职业结构优化调整也必然是一个复杂的长期过程。3.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据统计,2018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8 836 万人,比2017年增加184 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7 266 万人,比2017年增加81 万人。《2017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7年,农民工平均年龄为39.7 岁,其中40 岁及以下农民工所占比重最大(52.4%)。对于农业劳动力特别是素质相对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而言,离乡进城仍然是他们主要的就业选择。近年来,这种严重失衡的劳动力流动方式依然没有逆转,已危及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根基。从农民受教育程度来看,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农业劳动力占83%,农业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第二产业的1/8,第三产业的1/4,世界平均水平的1/2,农民素质水平难以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重任。[6]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振兴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7][8][9]新型农民与传统农民不同,它不再是身份,而是一种主动选择的“职业”,[10]在农村职业结构变迁中必须予以重点关注。三、人才资源配置在乡村职业结构跃迁中的作用人才资源作为劳动力资源中素质层次相对较高的部分,其作用发挥和效能提升需要合理的流动配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近年来,人才资源越发成为我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引领力量,在实现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然而,在我国乡村人才资源开发与配置的过程中,由于农村劳动力职业结构的制约,现有农村人才资源无论是规模总量还是结构素质,都不能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乡村人才振兴”在推动乡村职业结构变迁乃至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作用。(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所需人才类型界定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结合我国乡村振兴人才发展现状和未来需求,按照农村劳动力职业结构的划分标准,本文将乡村振兴人才主要分为乡村产业振兴人才、乡村基础教育人才、乡村社会治理人才、乡村文化事业人才、乡村医疗卫生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6 种类型(见图2)。其中,乡村产业振兴人才主要指农林种植业、畜牧养殖业、渔业养殖业和乡村旅游业等产业振兴所需的各类人才;乡村基础教育人才主要指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等乡镇基础教育机构的专任教师、行政人员、教辅人员和工勤人员等;乡村社会治理人才主要指乡村规划建设人员、乡村生态环保人员、就业指导与服务人员、移风易俗宣传人员、食品监督管理人员、法律服务人员、扫盲工作人员、科学普及人员和土地资源整治与管理人员等各种岗位类型的基层社会治理人才;乡村文化事业人才主要指乡镇公共文化管理人才、公共文化专业技术人才、基层业余文化人才、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等岗位类型的人才;乡村医疗卫生人才主要指乡镇卫生机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见习医师、全科医生、注册护士、助产士、西药师(士)、中药师(士)、检验技师(士)、影像技师(士)、卫生监督员、公共卫生人员、村卫生室医生、管理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等岗位类型的人才;新型职业农民主要指以农业为职业的经营型、服务型和生产型的农民。图2 乡村振兴人才与农村职业结构对应关系示意(二)人才资源合理配置助推乡村职业结构跃迁自然资源部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年末全国乡村实用人才总量近1 900 万,占乡村就业人员总数的比例不到5%。[11]职业结构上连产业布局,下接人力资源和人口资源调整。[12]可以说,农村的职业结构与农村功能定位是分不开的,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变迁而变迁;同时,农村职业结构的调整,同样会带来人力资源的重新配置,这个过程中也许会伴随着人口迁徙。因此,在我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仅凭农村现有劳动力资源和人口资源,不仅难以承担农业现代化建设任务,更难以承担农村现代化建设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构建合理的人才资源配置机制,引导农村以外各方面人才参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推进城乡之间人才资源的双向流动,以人才集聚助力乡村职业结构跃迁,进而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四、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资源配置机制的构建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期,制约人才资源配置中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发挥以及政府作用更好地发挥的体制机制壁垒依然存在,直接影响着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纵观国内外相关文献,目前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下人才资源配置的研究大多局限于现状与趋势研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关键点与路径等方面。针对乡村振兴战略下人才资源开发与配置方面的研究还很缺乏。“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发展,也是我们党对“政府与市场关系”认识的一次质的飞跃。[13]如前所述,我国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也决定了需要市场、政府和社会有机结合,建立起相应的激励相容机制。因此,本文基于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的相关理论,在正确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定位和“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乡村人才资源配置的机制,即人才资源市场配置机制、政府引导机制和城乡融合机制。(一)市场配置机制从传统划分来看,人才资源的配置方式有计划和市场两种方式。人才资源配置需要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共同发挥作用,但市场机制的力量应当是基础性和决定性的,是人才资源配置的基本支撑。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举措,具有全面性和长期性特征,这就必然决定了乡村人才振兴必须依赖完备的市场机制持续推进。实践已反复证明,人才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配置方式是一种更为行之有效的方式。因此,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乡村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将更多人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满足乡村振兴对人才要素的需求,发挥人才资源推动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二)政府引导机制政府主导的计划配置是国家采用行政命令手段调配人才资源,人才资源的流动主要按照国家意志而不是人才意愿,因而很难实现人才资源自身价值及其社会收益的最大化。[14]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才资源配置不可能再走计划配置的老路,不能简单使用行政手段对人才进行“围追堵截”。但是,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必须以高效的政府制度供给为先决条件。就农村人才资源有效配置而言,人才市场制度是根本制度,但如果没有土地制度、农业经营制度、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法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等的供给,市场机制在乡村人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就会受到市场自身缺陷的阻碍。[15]当然,政府在制定乡村人才振兴规划和支持政策、建立乡村振兴人才监测评估机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但政府的作用边界应当有所限制,特别是不能再以超强的行政手段高度集中和分配资源的非市场化方式来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否则,乡村振兴的推进过程必然缺乏基本稳定性和持续性。(三)城乡融合机制城乡融合机制是农村人才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16]乡村发展不充分、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是当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突出表现。乡村振兴不是封闭的,不能只是局限在乡村内部的重建和提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乡村人才振兴必然是开放性的,必须有城乡资源的集成融合,这其中既有农村内部人才资源的盘活激励,也有外部城市人才资源的整合集聚。通过融合实现城乡互利共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这其中构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人才要素融合机制是关键性的制度支撑。城乡融合并不是统筹城乡人才资源数量的分配过程,而是城乡互利共赢的过程。从另一角度看,以城乡融合实现乡村人才振兴具有多元政策目标,不仅要保障既有乡村人才,尤其是原有户籍乡村人口的基本权利和利益,还要保障新进入乡村发展人才群体的基本权利和利益。五、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策略综上所述,为弥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方面的缺陷,提高我国农村人才资源配置的效率,需要积极探寻合理配置人才资源的有效策略。本文从优化体制环境、出台制度政策、实施保障措施等方面,就加强政府对农村人才资源配置的若干调控措施进行了系统思考。(一)优化城乡人才资源融合发展的体制环境城乡二元体制作为我国现代化起步阶段规范城乡关系的制度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资源从农村单向流向城市的基本格局,也客观上造成了城乡人才职业地位和收入水平的明显差别。这种二元体制下形成的户籍制度和人事制度,将农村人口中素质较高的新增劳动力选拔到城市,使得城市集聚了越来越多的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才;劳动力市场制度则将农村中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吸引到城市成了农民工。[17]城乡二元制遗留下来的一些体制性障碍依然阻碍着城乡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只有拆除城乡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才能实现城乡人才资源融合发展。(二)制定城乡人才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乡村振兴是以城乡融合为基本手段的重大战略选择,必须进一步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的壁垒,实现城乡之间人才要素的对等流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以城乡人才一体化的政策融合为基本指向,突破原有的城市与乡村相互分离脱节的两套政策框架,通过分析评估现有相关政策,从政策优化、整合和创新等维度精准发力,提升政策效力、强化政策合力,构建起与乡村振兴相适应的新的人才政策体系。[18]研究制定鼓励和引导人才向农村流动的政策措施,加大户籍、土地、财政、税收、金融、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供给,通过政策引导人才资源向农村地区流动。(三)实施乡村职业结构跃迁的制度安排当前,我国总体的职业结构处于快速变迁期,而农村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变迁还处于初级阶段,农村职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很不相称。也就是说,配置比例应该扩大的职业上层如商业服务业人员、办事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还没有实质性提高,职业中间层的比例太小,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仍处于职业结构的中下层和底层。一般而言,职业结构变迁很大程度上是在社会制度和政策缺位的情况下由经济发展的力量自发推动的。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一些社会制度和政策的调整催生了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农民工等新的职业群体。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这一群体应运而生。因此,形成有利于乡村职业结构跃迁的制度安排至关重要。(四)建立农村职业结构动态跟踪机制围绕职业结构变迁,定期搜集整理近年来全国各类统计年鉴、人口普查和各类调查中有关农村职业结构的数据,建立农村职业结构变动基础信息数据库。利用大数据技术研究农村产业结构变动、相关制度变迁、劳动力素质变化对农村职业结构的影响,分析与预测农村产业结构变化、职业变动趋势、人口迁移规律,定期发布农村职业结构变动趋势报告。创建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职业结构变迁仿真模拟平台,针对农村不同职业群体的特点,借助实时的满意度追踪、个性化需求分析与供需平衡状态分析、劳动力发展环境监测等,建立农村劳动力职业结构演化的仿真模型,对接不同职业群体发展需求,服务劳动力开发配置。(五)探索农村急需紧缺人才动态监测机制根据农村产业和社会发展需求,制定农村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依据国家标准职业分类和我国乡村振兴实际,完善乡村振兴人才资源统计制度。建立健全城市人才数据库、乡村人才数据库和乡村振兴重点领域专家数据库。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兼顾农村、政府、企业等多方需求的农村人才信息开发云平台。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搭建乡村人才需求预测预警仿真模拟平台,动态反映人才需求与紧缺状况。创新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服务模式,形成并完善分行业、分专业、分职业的多层级农村人才资源供需对接平台。建立乡村人才供求市场化调节机制,依据农村产业发展调整人才引育方向和重点。(黄 梅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就业创业与政策评价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参考文献][1][14]韩俊. 乡村振兴战略不是要否定城镇化[EB/OL]. (2018-02-26) 0226/.shtml .[2]郭宇强.中国职业结构变迁研究[M].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3]张馨.基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变迁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1):252-254.[4]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 2000 —2005年:我国职业结构和社会阶层结构变迁[J]. 统计研究, 2018(2):41-47.[5]谢磊.宁波市职业结构变迁特征及趋势分析[J].三江论坛,2016(3):37-40.[6]韩长赋.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人才支撑[EB/OL].(2013-11-18) .shtml.[7]农业部.“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EB/OL].(2018-01-05) /zwllm/ghjh//t2017 0122_.htm.[8]陈磊.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EB/OL].(2018-07-24)[9]习近平.九字定义新型职业农民[EB/OL].(2017-04-13) MlqIKZqG Y.shtml.[10]刘杰.新型职业农民,怎么培育怎样成长[N].光明日报,2019-02-12.[11]张雅光.新时代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人才,2018(11):48-50.[12]董鑫,李岩,邹春霞.京津冀发展要保持合理职业结构[N].北京青年报,2017-12-21.[13]张杰.把握好政府和市场关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EB/OL].(2018-04-03) 8/0403/c4.html.[15]谢玉梅.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N].光明日报, 2018-03-21.[16][18]郭晓鸣.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选择与突破重点[J].中国乡村发现,2018(1):90-95.[17]海皮.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解读及建言[EB/OL]. (2017-12-06) .

文章来源:《人才资源开发》 网址: http://www.rczykfzzs.cn/qikandaodu/2020/0713/371.html



上一篇: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策略分析
下一篇:国家语言能力视角下普通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

人才资源开发投稿 | 人才资源开发编辑部| 人才资源开发版面费 | 人才资源开发论文发表 | 人才资源开发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人才资源开发》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